3 most important points

  1. 关节空间规划:针对每个关节,计算效率高但末端不精确
  2. 笛卡尔空间规划:针对末端,计算量较大但较为精确灵活;需要考虑奇异点
  3. RRT 快速,PRM 高质

5 thoughts

  1. RRT 和 PRM 就像贪心和动规

Notes

概览

特性关节空间规划笛卡尔空间规划高级规划(RRT*/优化)
核心思想规划每个关节的运动规划末端在空间中的运动在复杂约束下搜索最优轨迹
计算效率中(需逆运动学)低到中(计算密集)
路径精度关节路径精确,末端路径不保证末端路径精确取决于算法和约束
适用场景点到点运动,无严格路径要求焊接、涂胶、直线装配自动驾驶、无人机、动态避障
  • 目的
    • 准确描述机器人执行任务时末端或关键部件的运动状态
  • 内容 时间序列路径,即在特定时间到达某点
    • 位移
    • 速度
    • 加速度
  • 任务
    • 效率:确保机器人能够按照设定的路线完成任务
    • 运动:维持运动的平滑性、效率
    • 安全:结合动力学约束,保护机器人
  • 关键点
    • 通过路径点:起点、终点、避障点等
    • 平滑性:位置、速度、加速度都要连续
    • 可行性:规划出的速度、加速度、力矩都要在机器人本体的物理极限之内
    • 最优性:时间短,耗能少,最平滑
  •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 对象:每个关节的角度变化
    • 内容:各个关节从初始位置到终点位置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 计算:不关心机械臂末端在运动过程中的实际路径,因而只需在起点和终点进行两次逆运动学解算
    • 优点:
      • 计算简单
    • 缺点:
      • 实际运动中,机械臂末端可能经过未知区域,存在碰撞和干涉的风险
    • 方法:
      • 点到点规划
        • 梯形速度曲线:最经典的方法。将运动分为三段:匀加速、匀速、匀减速。速度曲线呈梯形。计算简单,但加速度不连续,在起点、终点和切换点会产生冲击。
        • S 型速度曲线:梯形曲线的改进。在加速和减速阶段增加了平滑的过渡,使得加速度是连续的(加加速度为常数)。速度曲线呈“S”形。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工业方法,运动非常平滑。
      • 多项式插值 当有多个路径点(包括起点、终点和中间点)时,需要使用多项式函数来连接这些点
        • 三次多项式:可以保证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速度连续。是最低阶的平滑插值。
        • 五次多项式:可以同时约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更加平滑
  •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 对象:末端执行器在任务空间中的位姿变化
    • 内容:每个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 计算:末端在轨迹中的每个位置都要进行逆运动学解算
    • 优点:
      • 精确控制
      • 灵活
    • 缺点:
      • 计算量大
      • 可能遇到奇点问题(如万向节死锁)或关节限位,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约束条件
    • 方法:
      • 直线插补:让机器人的末端沿着一条空间直线运动。这是最常见的操作,例如在装配、点焊中。
      • 圆弧插补:让末端沿着一条圆弧运动。
      • 姿态插补:规划末端执行器姿态的平滑变化。
        • 基于欧拉角
        • 基于等效轴角(四元数)
  • 高级与智能轨迹规划方法 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如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移动机器人)
    • 采样-Based 规划:
      • 快速随机探索树(RRT):
        • 核心思想:通过随机采样在空间中快速生长一棵树,直到连接到目标点。非常适合高维空间和复杂障碍物环境
        • 优点:
          • 搜索导向性:通过随机采样,具有很强的空间探索能力,能快速探索未知区域。
          • 非完整约束:易于处理带有非完整约束(如汽车模型)的规划问题。
          • 高效:在高维空间中比传统算法(如 A*)高效得多。
        • 缺点:
          • 非最优性:基础 RRT 找到的路径通常不是最优的,往往是迂回、不光滑的。
          • 不一致性:由于随机性,每次规划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
          • 内存效率低:树结构只保留节点,不形成密集的路线图。
      • RRT*:RRT 的优化版本,通过“重布线”和“父节点选择”策略,能渐进地找到最优路径。
      • 概率路线图(PRM):
        • 核心思想:直接建图,分 学习阶段 和 查询阶段
          • 先在整个自由配置空间中随机撒点(采样),并尝试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构建一个“路线图”(一个无向图)。
          • 当给定具体的起点和终点后,将它们连接到这个预先构建好的路线图上,然后用图搜索算法(如 A*、Dijkstra)寻找一条路径。
        • 优点:
          • 可重用性:一旦路线图构建完成,可以用于同一环境中多个不同的查询(不同的起点和终点)。这对于静态环境非常高效。
          • 路径质量:由于使用图搜索,找到的路径通常比基础 RRT 更短、更优。
        • 缺点:
          • “窄通道”问题:在狭窄的通道处,很难采样到点,导致路线图无法连通,规划失败。
          • 前期成本:在查询之前需要花费时间构建整个路线图,不适用于动态变化的环境;同时,建图时检测点与点之间的碰撞也有非常高的算力消耗。
      • PRM*:PRM 的优化版本,通过改进采样策略(如偏向于未探索区域)和连接策略,来解决窄通道问题并提升路线图的质量。
    • 优化-Based 规划:
      • 核心思想:将轨迹规划建模为一个优化问题。定义目标函数(如时间最短、能量最小)和约束条件(动力学约束、障碍物约束),然后使用数值优化方法(如二次规划 QP、序列二次规划 SQP)求解
      • 优点:
        • 生成高质量轨迹
      • 缺点:
        • 计算成本高
    • 人工智能方法:
      • 使用强化学习(RL)让机器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自主学习如何规划轨迹。在处理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感知-决策场景中潜力巨大。

Info

特性RRT(快速探索随机树)PRM(概率路线图)
数据结构
规划方式单次查询多次查询
适用环境动态环境、未知环境静态环境
搜索策略导向性探索全局覆盖
路径质量非最优,迂回相对更优,更短
“窄通道”问题相对较好(因为导向性生长)较差(依赖随机采样)
内存效率较低较高(图可重用)
  • 人工势场法(APF)
    • 定位:
      • 混合空间方法,在笛卡尔空间中定义问题,在关节空间中解决问题
      • 虽然限于教学,但这个思路影响了很多现代方法
    • 优点:
      • 概念直观
      • 计算效率高,能够实时反应环境变化
    • 缺点:
      • 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在狭窄通道中可能振荡
      • 参数调优困难

Reference